查看: 141005|回复: 729
收起左侧

[散文] 难忘的知青战歌

2009-12-21 16: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新指示下达后,马上就要离开那故乡,我们到农村去安家落户,衰老的爹娘啊眼泪汪汪......”
    “告别了亲爱的荣城,再见吧亲爱的同学们,在那奔驰的汽车上,我们多么忧伤,忍不住回头遥望故乡......”
    一首首难以忘怀的知青战歌,仿佛犹在耳边响起。四十年前的今天,我们荣县城关镇三百多名知青,爬上了十多辆解放牌货车,迎着凛冽的寒风,奔向农村那广阔的天地中去。那年,我刚满16岁,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而到农村去“自食其力”。
    同车的二十多名素不相识的男女青年,有的坐在背包上抽泣,有的在低声的互相交流认识,更多的则沉默,令人难以压抑的沉默着。从读幼儿园起就能歌善舞的我,从读三四年级起就开始学抄“革命歌曲”简谱的我,忍不住沉重的轻声哼起了“知青战歌”:“告别了亲人,再见吧故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载入了青春的史册,永远一去不复返......”
    共同的心声,引起共同的感慨,全车的男女知青都随着唱起来:“迎着太阳出,伴着月亮归,沉痛的修地球,是我光荣而神圣的职责,阿拉的命运啊,未来的道路是多么曲折,多么漫长,生活的脚步深潜在偏僻阿拉的异乡......”
    天上飘起蒙蒙细雨,大家的心也同天气一样,灰蒙蒙,冷飕飕,凉到了冰点。
    到了被分配去的生产队后才知道,“什么住房是有的,生产生活用具都替我们准备好了”,却原来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住房还未打地基,只好暂住一老贫农家里。生产生活用具一无所有,第三天逢场,队长才派两位农民到场镇上现置办一些最基本的锄头扁担水桶和锅碗瓢盆等。政府安置每位知青二百三十元,其中200元交生产队修房连同购置生产生活用具。30元交我们买日常生活用品。可拿到手上却只有25元。另5元据说被城关镇扣去,买了一套毛泽东选集(4卷)及一顶“扎根农村干革命”的草帽,发给我们。母亲用这25元与我凭布票棉花票买蚊帐去了8元,买铺盖8元,其他凭工业票买了毛巾肥皂牙刷等日常用品,就花光了。我的行装太简单了:一个铺盖卷,一只父亲用过的小木箱连同父母亲穿过的几件旧衣裤。这就是我的全部家当。
    白天,同农民们一起出工收工,干“五歇”。就是早饭前干1歇,上午2歇,下午2歇。每个劳动日以10分计,价值0.313元,在当地还是较高的。我们因为是新手,一般只能评7至8分。一年出满勤的劳动收入也就五六十元。口粮是农民人均分配的1.5倍,也就是分一个半人的粮食,当然大部分是粗粮。年终一算账,倒欠生产队二十多元。刚去的头半年,政府供应每人27斤粮票(30%的粗粮),4两菜油,每人每月说发生活费9元,结果发到手上只有8元。
    夜晚,面对残壁孤灯,一个人百无聊赖。我就在我住的哨棚山碉堡楼上,拿出口琴、二胡、笛子,不由又唱起了知青战歌:
    “荣城的水呀荣城的山,拥斯茫流水清又清,我赶着汽车回家去,知妹到36队来接我......黝黑的辨儿黝黑的脸,这就是农村的结果......”当然,这是“重庆知青战歌”自我改编的。
    “娘啊,儿走后,你要把儿记在那心坎上,每月给儿寄来二两粮,让儿休假去赶场,买碗小面填肚肠......”这是“洪湖赤卫队”的改编作词。
    “不到北京去呀,不到上海去呀,也不到哈尔滨,我们要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索呀拉索,接受贫农再教育。”这是“哈达献给解放军”的该词。“感谢政府给我的二百三嘞,感谢队长给我的茅草房唉,感谢社员给我的泡豇豆,感谢保管员给我的烂呀嘛烂粪桶唉......”
    更多的歌是当时所忌讳的所谓“黄色歌曲”,其实就是今天的“爱情歌曲”。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少女的心”“一封情书”“高粱地”“顿河的哥萨克”等。当然也不乏战天斗地歌唱新农村,歌颂党和毛主席的“革命歌曲”。
    歌声引来了许多社员群众,男女老少都来听我的“个人专场演唱会”。我索性成立了一个宣传队,自任队长,主演【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的男主角。后来又自编自导自演了一些舞蹈、表演唱、快板、相声、三句半、器乐独合奏等节目,并被其他生产队请去巡回演出。当然,这些都是不计报酬的。
    八年抗战,我们打败了日本鬼子。
    农村八年,我终于如愿踏入了化工厂的大门。
    “春风吹开遍地花哟喂,小伙儿下乡就要离开家呀......”
    你听,耳边不知是谁又唱起来了:
    “北去的彩云哟,请你停一停,请带上知哥的心儿哟回家庭......”
    “多少个知哥回荣城,多少个知妹来接知哥。哥哥一下车知妹就说,自从你走后我觉也睡不着,多少次睡梦里梦见你笑,多少次醒来却是一场空......”
    “知哥知妹的情意长,好像那天狗吃月亮......”
    “掌不尽的班子是玩不尽的格,受不尽的煎熬是丧不完的德。世上的人儿嘲笑我,说我......”
    你听,知青战歌又响起来了......
回复 论坛版权

使用道具 举报

2009-12-21 17: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老谢是政治运动的受害者哦。你那时到的哪里捏?
 楼主| 2009-12-21 19: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拥斯茫水之荣县长山区留佳公社
2009-12-21 19: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戈 于 2009-12-22 11:35 编辑

“四十年的今天”----如此说来楼主应该是69年下乡的老知青。
“八年抗战”----既76年回城,在社区已知的知青中你算资格最老的了。
此外一个劳动日0.33元的地方很少,一般来说只有二角左右。
2009-12-21 20: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年就抗战结束,我大哥当了九年知青!!
     那个蹉跎岁月的日子啊,简直不摆了!!
2009-12-22 10:2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生产队一角四的劳动日.我平八分辛辛苦苦干一天才一角一.干一年还倒补几十元.惨哦.
2009-12-22 14: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时光如风,但峥嵘岁月里的往事并不如烟,那些记忆总鲜明难忘。
“昨夜晚;梦见妈妈来到儿身边,抚摸着儿的笑脸眼泪直往下淌,妈妈你别悲伤,妈妈你别流泪,这样日子不会长久,待到山花烂漫时,孩儿参军立功把家还!”
在那八个电影、八个戏,同声齐唱语录歌的时代。把那些禁忌爱情歌曲,翻唱为知青所喜爱的抒情曲调,苦中其乐。清楚记得在那保管室边,低矮抹坯房里留下的身影。墙壁上用木碳留下的那首词,“炊烟起,满屋迷;风吹人身寒。收工做晚饭,眼泪咳嗽湿衣裳”

谢谢楼主写下的知青战歌,让人史海钩沉的回忆。两指间灼烫的烟头全燃不知,沉思中.........
2009-12-23 15: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dongxue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知青的龙门阵摆也摆不完。
2009-12-23 16: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些歌我也会一些。
相比之下,荣县本地知青比我们外地知青要好一些,至少回家近。
2009-12-27 19: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波浪一个连接一个,年年月月紧相连
可是我们就要分别,难道不能再见面?
命运是这样决定了我们,你往左来我往右
可是心啊年轻的心呀,它也孤独的在跳动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点推荐

官方QQ群

QQ|关于我们|Archiver|客户端|不良信息举报|荣州网 ( 蜀ICP备14001235号-2 )

川公网安备 51030002000179号

GMT+8, 2023-6-5 10: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